陈嘉庚纪念堂是华侨大学标志性建筑。上世纪六十年代初, 为缅怀陈嘉庚先生爱国爱乡、倾资办学的丰功伟绩,为纪念被毛泽东主席赞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先生,学习和发扬陈嘉庚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由全国侨联1962年发起兴建。陈嘉庚先生女婿李光前先生、香港中华商会总会长王宽诚先生等海外爱国侨胞和港澳同胞共筹资450万元人民币,1963年4月奠基,1980年5月开工,1983年10月竣工。叶飞、杨成武等国家领导人曾专程来校为陈嘉庚纪念堂落成剪彩。近年学校也对陈嘉庚纪念堂进行了大规模修缮。
陈嘉庚纪念堂占地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436平方米,楼高四层,主要设有观众厅、陈嘉庚生平事迹陈列馆、校史馆、会议室、科学报告厅以及迎宾接待室、新闻影像实验中心等,其中观众厅共有作为1438个,成为华大泉州校区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承办国际和全国性学科专业会议、举办学术讲座、音乐舞曲等艺术展演、毕业典礼及晚会的主要场地,承载了历代华大人共同的记忆!
2018年11月,陈嘉庚纪念堂由于其突出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入选“第三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名录,为华侨大学校园建筑文化增添了新的篇章,也是对当时捐资建设的海外爱国侨胞和港澳同胞、参与建设的学校师生们以及建筑设计师的褒奖和肯定。
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我们:
华侨大学教育基金会秘书处
联系人:王延喜老师;陈闻达老师
电话:0595-22693626; 0595-22693950
传真:0595-22692655 邮箱:dsh@hqu.edu.cn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城华北路269号
读书奋斗的青春最美好
我是第一个选座的,就挑选了1排1座,很有纪念意义。
在华大上学的时候,得知每一栋教学楼都是由热心教育的先贤捐建的,我们当时说得最多的话,就是等毕业了,有钱了,一定要给学校捐栋楼,冠上自己的名字。在认捐的时候,关于华大、关于嘉庚纪念堂的记忆,也不断浮现在脑海里。
记忆中的华园有独特香气的,校园里弥漫着柠檬桉的淡淡香气,木棉树和凤凰木的花开花落的芬芳,芒果、龙眼成熟的果香;记忆中的华园,秋中湖畔不仅是约会圣地,更是晨读的好地方;记忆中的华园,图书馆是我最爱的地方,四年读了500多本书,成就感满满。
嘉庚纪念堂,见证了我人生中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合唱指挥的经历。当时零经验、零基础,站在台上表演时非常紧张,生怕开头和收尾跟音乐没卡好,上台鞠躬的时候没敢往下看。
想说的话很多,回忆的匣子一打开就关不上了,华大是我留下青春的地方,永生难忘的那种,认捐座椅只是小小的一点心意,祝福母校生日快乐!
2003级商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程广晨

我们父子的华大情缘
我和我儿子的出生年月里面有数字“8”“7”,所以选择了8排7座。
我是一名老华大,很庆幸,这辈子能在华侨大学学习、工作和生活。
1977年恢复高考,由于当时我的父亲,一位抗战时期的老党员正蒙冤受审查,我被取消了考试资格;1978年我的高考成绩超过了国内任何一所大学的录取线,还是因政审未被录取;1979年,华侨大学以独到的眼光和同情心,破例接受了我这位特殊的新生,让我实现了大学梦。1984年我留校任教后,学校又选派我赴菲律宾大学国家物理所留学,攻读硕士学位,并资助我多次前往美国、日本、法国等十几个国家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为我个人发展、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001年我被破格晋升为教授。
唯有努力学习和工作,才能回报学校的培育之恩。赴菲大留学,我通过艰辛的努力取得了博士学位,虽然当时有机会留在国外,但是我想应当回来为学校做点什么(当时华侨大学仅有两位博士),于是毅然回国,努力工作让我取得了较为出色的成绩。至今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216篇的学术论文,其中包括150多篇的SCI和EI收录文章,获得49项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培养了34位硕士研究生,其中14位研究生获得了国家奖学金,15位研究生获得了华侨大学优秀硕士论文奖,首届和第2届福建省优秀硕士论文奖,我的学生榜上有名。工作期间我获得了: 华侨大学教学优秀奖,华侨大学优秀科研工作者,厦门市优秀教师奖,泉州市自然科学技术奖等。
非常幸运,2005年我的儿子吴达威也选择了华侨大学,在华大建筑系度过了宝贵的大学时光。在学校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培养下,最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华大不仅教授了我儿子专业技术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的终身学习、不惧艰险的态度。他在毕业后前往设计之都深圳工作,三年后有幸全程参与了一带一路深圳蛇口邮轮母港的建设,目前由招商蛇口总部(国内地产十强)外派参与建设海南自贸岛,负责海南区域设计管理工作。
如果不是华侨大学的眷顾,也许我的人生轨迹就完全不同。一直以来,我就有一个心愿,对母校华侨大学,发自内心地说声谢谢!

我们的青春友谊天长地久
选择1排9座寓意着同学们之间的友情一如既往地、长长久久。
我们班是学院的第一个本科班,有点实验班的意思,老师们都非常用心地栽培我们。大一时,肖北婴老师带我们到晋江看守所进行第一次社会实践的场景历历在目;大二考英语四级前夕,班主任郑华良老师半夜11点还到宿舍督查晚自修情况依旧使我难以忘怀;大三和同学们一起调研泉州古代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大四离别时师生的依依不舍,所有的一切都是我们全班每位同学相聚时候津津乐道、一起追忆的幸福往事。
这次校庆60周年校庆,我们班也在策划组织返校。前段日子看到嘉庚纪念堂座椅认捐的倡议后,我第一时间转发到班级群里,同学们纷纷反响热烈,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依旧强大,我感到无比自豪。
————————2002级公共事业管理班杨嘉森
2003年陈嘉庚纪念堂前合影,一排左一为班主任郑华良老师,二排左一为肖北婴老师,三排左一为王丽霞老师,四排左一为辅导员蔡浩老师。
一声廿四,一生廿四
华侨大学廿四节令鼓队成立于1997年,因此选择了9排7座。
看到座椅认捐文章之后,我立即在鼓队群里提出想要捐赠座椅的想法,在一天内,收集到208位队友们的响应。
1997年,廿四节令鼓由马来西亚留学生江劲渊带进华侨大学,同年7月1日,中国第一支廿四节令鼓队在华侨大学成立。2004年,鼓队举办了第一场校园公演,历届主题有“五月风雷”“鼓舞”“气节”“华响”“岚霆击叙”“凡音之起·由心而生”“天人鼓律”“鼘”、朝华忆拾”等。华侨大学二十四节令鼓队已获得8项国家级荣誉、10余项奖省厅级奖项,已经成为华侨大学乃至福建省高校校园文化的一个品牌。

成立已逾23年的华侨大学廿四节令鼓队是一种文化,节令鼓也是一种精神,节令鼓是一种使命,更是每一位廿四人的坚固情感联结。
一声廿四,华大校园的每一缕阳光雨水都是廿四情怀的最好见证者。
一生廿四,擎天的鼓声早已融入每一位廿四鼓手的心跳之中。
山灵水秀育英才、华章佳节舞蹁跹。鼓声如磐振神州,共贺华园诞辰寿。
在此,我们衷心感谢广大校友们的慷慨捐赠。广大校友的每一笔捐赠都是拳拳盛意和爱校之情的体现,都将造福华大、名载校史,都将为母校的长远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5我们的华园爱情故事
选座的时候,我们就想选个靠前的座位,所以就选了第1排10座。
我老婆和我挺有缘分的。复读一年后,我们成为厦门校区的第一批新同学。新生QQ群中我就对她有好感了,班级团建时,借着真心话游戏我含蓄表白,她没回应。于是我找各种机会靠近她,后来被她约到操场拒绝了,非常伤心失望。大二,泉州校区的文化底蕴及环境深深吸引着我,敬萱堂草坪背化学公式,北门滑冰,午后春华园赏樱花,沐浴紫藤长廊的晚霞,我度过了一生难忘的大学时光。
大三搬回了厦门校区,我们的恋爱故事开始了,自此天天黏在一起,一起去自习,一起做实验,一起锻炼。大四,我们选择同一个导师做毕设,选择同一家公司实习,毕业后在同一家公司工作。
后来在她的鼓励下,我到北京打拼,异地恋开始。虽几经周折,我们的感情历久弥坚,2012年5月2日在厦门领证结婚。
一路坎坷相伴。我在学校大门口摆过地摊、卖过坐垫,创业做微信公众号、跨境电商,2016年重新创业,拿到生物公司的投资,也在厦门海沧有了自己的家。
一切都是她对我的信任、理解和支持,支撑我走到今天。她既是我生活的伴侣,又是工作的伙伴。2014年我们的女儿出生,她梦到了“米”字,因为我们在华大相遇、相知、相恋,于是取名陈米侨,以此纪念我们在华大开始的爱情。
大学时进陈嘉庚纪念堂听校友讲座,很崇拜。很多同学都说,以后出了社会有成就了,也要回校为母校做些贡献。毕业十年了,恰逢母校校庆,捐个座椅略表心意,希望以后能为学校的发展出一份绵薄之力。
——2006级生物技术陈智林

6我的兄弟姐妹都挺棒
我是大哥欧占宏,家里第一个来华大念书的。家里很多人对大学的认知,就是从1995年我进入华大开始的。族亲里确实也有很多海外华侨,所以华侨大学于我,于我的家人们,都有着特殊的感情。后来我的妹妹占慧、弟弟占中也都到华大读书。因为这样特殊的纽带,时隔几年我都有机会回到华大再看看,我总跟他们说我在这里发生的故事,说以前这里如何如何,怎么才过几年就大变样了。不知不觉中竟已毕业25年,而我见证着华大越来越好。
我是千禧年那年秋天入学华大的欧占慧。从刚入学时什么社团都不敢参加,到后来活跃于各种艺术节活动,华大给了我很多舞台,让我尽情绽放,收获掌声和自信。最遗憾的是错过了校艺术团去香港演出的机会,但缘分很奇妙,这个遗憾在弟弟占中参加艺术团时终于圆满了。毕业多年,我最念念不忘的,是华大的美食,毕竟我是带着20斤肉毕业的。虽然现在瘦回来了,但华大情已经刻在了骨血里。
我是占中,2007年夏天大哥领着我到华大报到,这也是他和姐姐占慧求学的地方。一入华园,我就觉得既陌生又亲切,因为从小在家里就听哥哥姐姐讲过很多次嘉庚、金川、秋中湖……我就读于法学院,本硕加起来在华大度过了7年光阴,毕业后成为广州的一名执业律师。很感激母校对我的栽培,特别是我的导师白晓东,教会我能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在华大的时候,我有幸加入校艺术团,在谢俊老师的教导下,曾到泰国、香港、澳门等地交流演出,开拓视野。在学校,我也结识了很多境外的好友,真切感受到“会通中外、并育德才”的校训对我影响深远。现在我为许多外国企业到中国投资以及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法律服务,这也是华大情结和情缘在我生活中的延续。我们哥姐弟三人如今都已从华大毕业。我们祝福母校,也期待未来有家人继续书写这奇妙的缘分。
——欧占宏欧占慧欧占中
7睡在我上铺的好兄弟
我们选择3排13座,用以纪念在华大313宿舍生活的美好时光。
我们寝室的老大,是我们班级的班长,也是咱们泉州本地人。不管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上,他都是我们的老大哥,总会在我们需要的时候给我们最多的建议和支持。
二哥是我们寝室的学习担当,以全年级第一的优异成绩毕业。他还有个趣事,他和他女朋友由于是异地恋,每晚都要打一个多小时电话,虽然声音小,但是也足够肉麻了。现在他们在美国修成了正果,很幸福地生活。
最右边和最左边的两位是我们寝室最欢乐的两位,总能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之余组织大家出去聚餐、打球、k歌。我们还联手拿过学院五人制足球赛的冠军,去学校后面的清源山爬山顺便带上两瓶酒把酒言欢,没事逛逛闽台缘,每个假期都会相约出去旅游,彼此的家乡也都一起去游玩过。当然,最怀念的还有学生街的各种美食。
——2008级国经贸易A班313宿舍李岱蔚
8“相爱相杀”的唇枪舌战
本来打算选择一个稍微靠前的座位,但校友们下手太快,我们只能选到2排12座。
辩论是大学校园内一道靓丽的风景和文化。学校非常重视这项活动,每年都有学院间的辩论赛。我们大学里跟辩论赛有关的时光,很多都是在陈嘉庚纪念堂内进行的,也包括一些日常训练。队友们“巧舌如簧”,一起利用课余时间查找资料,相互学习,感情非常好。
我们还代表学校出去参加比赛,那会儿可以说是举全校之力来支持我们。学校老师昼夜不分地指导,学校领导经常来看望我们,我们也非常努力,最后不负期待夺得2001年全国第七届名校杯亚军。
陈嘉庚纪念堂承载了许多辩论队队员的回忆,看到这个活动,一下把我的思绪拉回到之前和队友们一起奋战的时光中。非常感谢母校培养我们,给我们机会;也希望华大辩论队越来越好,华大越来越好!
——2001年全国第七届名校杯亚军辩论队全体

在此,我们衷心感谢广大校友们的慷慨捐赠。广大校友的每一笔捐赠都是拳拳盛意和爱校之情的体现,都将造福华大、名载校史,都将为母校的长远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万间广厦,众匠所营;大厦巍然,梁椽共举。我们真诚期待各位校友一如既往地为学校发展贡献力量,希望更多的校友以各种方式加入进来(https://giving.hqu.edu.cn/),在美丽的华园留下永远的纪念。